湖北公选遴选

2018年公务员遴选考试备考:【热点秘技】之“五大发展理念”

2018-02-06 17:45 湖北公选遴选考试网 https://hb.huatu.com/湖北公选遴选考试群 文章来源:湖北华图

点击订阅
湖北华图
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考试,教师招聘信息

湖北公选遴选考试网同步湖北人事考试网:2018年公务员遴选考试备考:【热点秘技】之“五大发展理念”。更多关于公务员遴选,遴选备考,湖北公选遴选备考技巧的内容,请关注湖北公选遴选考试频道/湖北人事考试网咨询电话:027-878704012020湖北公选遴选考试交流群:点击湖北公务员考试群

  2018年公务员遴选考试备考:【热点秘技】之“五大发展理念”已发布。湖北人事考试网将及时更新湖北公务员遴选、湖北公务员、湖北事业单位等招考资讯。考生敬请关注QQ群 【湖北公选遴选交流1群:271426988】,咨询电话: 027-87870401

  【热点秘技】之“五大发展理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从全球范围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为我们实施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从国内看,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我们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实施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更新政绩观念是实施创新发展理念的前提。“闪电总在风雨之前,观念总在行动之前。”创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三遵循”。实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实现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的关系,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坚决摒弃“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摆脱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实现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发展必须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必须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受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找准各领域改革的均衡点,在市场经济和公平正义“两个鸡蛋上跳舞”,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体制机制创新是实施创新发展的保障。深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大力简政放权。凡是市场能够有效调节,社会能够有效治理,行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的,一律取消审批,减少行政手段对微观市场的干扰,更好激发社会活力,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强化人才培养,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通道,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等促进科技创新的要素充分涌流。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创新还需要良好宽松的环境,一方面创新是创造性劳动,需要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创新是全新探索,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甚至失败比成功的概率更大,要形成容忍失败的氛围和环境。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紧跟全球科技发展的前沿,着力发展战略性高科技和新兴产业技术,着力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上下功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问题导向,从国情出发确定跟进和突破策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找准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推进文化创新是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既坚守了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理想和精神。推进创新发展,必须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先进文化培育共同理想,振奋全民精神,凝聚全民力量,确保实现“十三五”的奋斗目标。

  协调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国内国外、政治经济文化、新“四化”、政府与市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重大关系的协调发展,以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的发展不能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或者这一部分像欧洲、那一部分像非洲。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促进经济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能有所偏废,要用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理论来指导工业发展,实现工业化和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在产业结构层面,要大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资源节约型产业框架,在改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逐步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取代现有的资源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三次产业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好产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资源开发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的,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的力度。

  促进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处理好“两只手”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处理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关系。只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要把加强政府管理与推动社会自治结合起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政府要转换职能,由社会的直接“管理者”逐步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转变,致力于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包括经济性公共产品、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制度性公共产品,更好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绿色(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届五中全会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是立足于对我国经济社会长期以来发展模式的总结和反思,包含以下内容:一是绿色经济理念。一方面,经济要环保,任何经济行为都必须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健康为基本前提,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实现“从绿掘金”。二是绿色环境发展理念。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三是绿色文化发展理念。弘扬绿色文化,让绿色价值观深入人心,对于我国顺利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四是绿色社会发展理念。绿色蕴涵着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寄予着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大气、水、土壤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其中的环境空间,近年来,无论是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还是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都越来越高。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一是更新发展观念,实现科学发展的标准一步到位。“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促进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底线思维,改进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把环境保护和治理情况、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指标,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快速发展,防范领导干部中唯GDP论英雄的冲动,摆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构建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逐步构建与我国总体资源禀赋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与各地实际情况相协调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政府要通过财税金融政策引导和扶持低碳、绿色、环保等产业发展,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全面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重点工作,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三是完善法规制度,念好环境保护的“紧箍咒”。目前,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有30余部,行政法规90多部,《环境保护法》修订之后,要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清理、修订和完善,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立法工作,适应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殷切期待,构筑起涵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立法等各个层级的法制体系。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树牢法律和制度的高压线。坚持党政同责,落实好环保巡视巡察和约谈制度,加大审计力度,推进领导干部破坏环境资源损失赔偿和责任追究办法。环保部门要做好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和实时监测,做好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监督管理,通过建立区域联防联控等机制,下大气力治理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土壤污染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环境问题。司法机关要加强与环境保护行政工作的衔接,进一步畅通公益诉讼的渠道,依法依规对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予以惩处,坚决捍卫环境保护的法律底线,让史上最严的法规落地生根,发挥效应,形成震慑。

  五是做好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要倡导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开放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开放才能提升发展空间,形成开放、改革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没有改革,开放是无源之水、效果不彰;没有开放,改革方向不明、行之不远。开放为改革提供经验借鉴、活力源泉和动力支撑,不开放,改革就会成为盲人摸象,就有可能行而不远。

  进入新常态,面临新局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不仅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发展国内经济,而且通过与国际接轨,引入先进科技、市场经济、现代管理方法等,带动了不少实质性的改革举措,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三五”时期中国的改革已与30年前不同,从解决温饱到可持续发展,未来中国的开放,不仅是对外,更重要的是对内开放,主要是要反对和抑制各种垄断,打破地区、行业之间的割据状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促进资源产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各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促进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引领新常态,布局新战略。过去的开放重点是“引进来”,着重强调吸引外资,鼓励产品出口,更多是一种单向的开放;新常态下的开放不仅强调“引进来”,更加注重“走出去”,要从“大进大出”转变为“优进优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适应新常态,打造新体制。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只有法治健全,才能确保市场主体在竞争中的有序、公正、公平,要努力营造公开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高效的行政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更高层次开放提供法治保障。拓宽开放领域,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大幅减少外资准入限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服务,提供对外投资精准信息,简化对外投资审批程序,为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制度性和规则性话语权,更加注重做国际经贸规则的参与者、引领者,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发展新常态,推进新工程。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高铁、核能等优势产业为名片,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中国资本“走出去”,与世界市场更深层次地融合互动,形成全民深度拓展海外业务的局面,实现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的互利共赢,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共享小康生活必须打赢扶贫攻坚战。我国目前还有7000多万人生活在贫苦线以下,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最艰巨的任务。必须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共享小康生活必须抓好教育质量和公平。教育也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必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共享小康生活需要有平等的就业创业权利。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安居乐业是人民的普遍向往,必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特别是扶持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创造公平、共享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

  共享小康生活需要健全的收入分配机制。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充分尊重劳动,鼓励多劳多得,鼓励人民为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又要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有序,避免两极分化。

  共享小康生活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之一。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底线思维出发,很关键的一条就是必须使社会政策起到托底作用。一是托住普遍的基本保障的底,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二是托住特殊困难人群的底,对他们进行特殊救助和扶持,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三是托住急需救助人群的底,帮助他们渡过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各种难关。“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让人民共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编辑:华图董老师)

    2022公遴选笔试备考资料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