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务员考试

2018年省考《申论》模拟试卷解析(三)

2018-04-13 10:02 湖北公务员考试网 https://hb.huatu.com/湖北公务员考试群 文章来源:湖北华图

点击订阅
湖北华图
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考试,教师招聘信息

湖北省公务员考试网提供2018年省考《申论》模拟试卷解析(三)。更多关于2018湖北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省考报名数据,湖北公务员笔试模拟的内容,请关注湖北公务员考试频道/湖北人事考试网咨询电话:027-87870401。湖北公务员考试交流群:点击湖北公务员考试群

面试礼包:hbicon2024湖北省考面试礼包
面试课程:hbicon2024湖北省考面试课程

  2018年省考《申论》模拟试卷解析(三)

  第一题:请根据“给定资料2”,概括法治对于农村治理的作用。(15分)

  要求:(1)准确、简明;(2)按照“发挥法治的……,实现……”的句式来撰写答案;(3)不超过200字。

  一、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根据“给定资料2”,所以只需要在“给定材料2”内寻找答案要点。答题任务为概括法治对于农村基层治理的作用。要求按照“发挥法治的……,实现……”的句式来撰写答案,通过分析句式可以得知,第一个省略号处应该填入法治的某种功能或属性,第二个省略号处应该填入法治对于农村基层治理的效果、目的。

  二、材料分析

2.伴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基层成为社会变革与发展变迁的重要地域,农村基层的运行体制、管理机制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在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1978年开始的农村制度改革和市场化选择带来了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不断转型与治理体制的持续变革,而这一基层治理变革态势在农村市场化改革不断加强的今天仍在持续性地展开和深化,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象征。
30多年农村市场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带来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由于农村法治建设的滞后及市场化发展本身的弊端,使得农村社会结构和运行秩序产生了问题,社会多元化、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多元化在刺激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农村传统治理的基本结构,带来了农村治理的困难。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是基层的规范治理、有序治理,而规范行为是法治的基本功能,法治是在规范行为之中彰显公平正义与维护权利之价值追求的制度化的最高体现,法治具有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规范行为以形成一种符合正义的基本秩序。【批注1】
长期的历史发展表明,农民群体是必须依赖的中坚力量,是农村基层治理最基本的体制资源与发展力量,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影响甚至改变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现实与未来。农村基层治理中农民群体参与治理的自主空间有多大、自主性有多强是衡量现代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指标,现代农村的基层治理模式应当是具有较大宽度、较高广度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且治理主体自主性较强的体制机制。法治可以保障主体权利的多元存在,保障农民群体的自主地位,保障社会主体的治理空间,农村基层的自主治理才能成为可能。【批注2】
历史上传统的农村治理体制建立在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高度控制的基础之上,农村各类资源也紧紧地被限制在土地之上,造成传统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具有封闭和保守的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市场化改革,使得农村基层的经济资源逐步脱离制度性的束缚,自由流动的步伐加快,农民群体在农村现代化发展影响下不再是过去封闭保守的形象,已经成为能够认识理解现代理念与文化观念的新型社会主体。
法治尊重和保护不同主体、不同力量、不同立场所体现的不同的价值追求与利益主张,能够实现多元文化、多元思想和多元利益在国家与社会中的和谐共存,从而可以实现农村基层治理制度的整合,从而为开放式的基层治理框架提供制度保障。【批注3】基层治理法治化通过完善基层法治体制的手段,可以将基层各类治理制度有效利用,从而将农村社会的治理主张、政治诉求以及社会利益固化为主体权利,并保障和维持各类主体治理权利的行使,极大程度地拓展了基层治理的运行空间,改变了传统农村基层治理的封闭状态,为基层治理注入了主体自由的基本活力。
历史上传统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是以“国家政权——社会权力”代表的乡村二元权力结构为建构基础的,国家政权自上而下进入农村社会,社会权力自下而上代表社群利益,国家政权在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上发挥着主导作用,错误地把国家政权与社会权力对立起来,以农民群体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在传统农村治理历史中其作用被国家政权的强制统治力所掩盖,究其原因,在于一直以来错误地认为农民群体参与基层治理不可避免地带有感性色彩。尽管农民群体在农村市场化改革中的主体作用不断被突出,农民群体自身的政治观念、参与意识和管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简单地依靠农民个体或者一味地扩大农民政治参与都不是现代农村理性的治理设计。传统乡土社会对基层治理的追求更多体现在治理的现实结果上,即强调治理的实际效能,对基层治理制度本身应当体现的价值精神与基本追求忽视过多,进而造成对基层治理体制的工具性认识,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发觉到基层治理制度自身的价值主张。基层治理法治化将制度的价值主张与法治的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批注4】理性对待基层治理所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与选择,在实现各类主体政治利益的同时,又能体现其社会利益,适应市场化背景下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
历史上的传统农村,农民群体不具有生产资源的控制权,传统体制带给他们贫困与落后的命运,不具有独立性是他们的时代特征,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受到控制使得他们必须依赖于国家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权威才能正常地生活。市场化改变了原有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由注重权力控制和体制权威的控制型资源分配机制转变成体现平等、自由且公正的调控型资源配置机制,破除了资源分配与经济发展的权力控制结构,建立了平等、自由、公正的市场选择机制和市场运行环境,农民群体成为自由和独立的个体。法治突出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根本作用,人是法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能够塑造、框定以及实现人格的真正独立。法治相比较于其他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制度,它更加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与独立,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根本和基础作用,更加突出人在其中的中心、重心和核心地位。基层治理法治化通过完善基层的治理体制和社会事务管理机制,以健全的法治体制形塑和保障村民的独立主体地位,构筑公平正义的治理框架,使得独立治理能成为基层治理中村民行使权利的基本方式。【批注5】
 
 
 
 
 
 
 
 
 
 
 
 
 
 
 
 
【批注1】通过“规范行为是法治的基本功能”可以提炼出法治的“规范功能”。通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是基层的规范治理”可提炼出法治对于基层治理的作用为“规范治理”,由此概括出:发挥法治的行为规范功能,实现农村的规范治理。
 
【批注2】通过多个“自主”可以得出法治的治理是要实现农村基层的自主治理。从“法治可以保障主体权利的多元存在,保障农民群体的自主地位,保障……”可概括出法治有保障功能,由此得出答案要点:发挥法治的法律保障功能,实现农村的自主治理。
 
 
 
【批注3】法治可以实现基层制度的整合,说明法治有制度整合的功能。“为开放式的基层治理框架提供制度保障”说明对于基层要实现开放治理。由此得到答案:发挥法治的制度整合功能,实现农村的开放治理。
 
 
 
 
 
 
 
 
 
 
【批注4】历史上曾经认为农民参与治理会太过感性,那可以知道现代社会是要实现理性治理,这一点从“但是简单地依靠农民个体或者一味地扩大农民政治参与都不是现代农村理性的治理设计”可以得到印证。通过“基层治理法治化将制度的价值主张与法治的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可提炼出法治的价值导向功能,由此得到答案:发挥法治的价值导向功能,实现农村的理性治理。
 
 
 
 
 
 
 
 
 
 
 
 
【批注5】从法治“能够塑造、框定以及实现人格的真正独立”可概括出法治的人格塑型功能。“使得”之后的内容是一个结果,也就是法治的作用,即实现基层的“独立治理”,由此得到答案:发挥法治的人格塑型功能,实现农村的独立治理。

  三、参考答案

  1.发挥法治的行为规范功能,实现农村的规范治理。

  2.发挥法治的法律保障功能,实现农村的自主治理。

  3.发挥法治的制度整合功能,实现农村的开放治理。

  4.发挥法治的价值导向功能,实现农村的理性治理。

  5.发挥法治的人格塑型功能,实现农村的独立治理。

  四、评分标准

  1.发挥法治的行为规范功能,实现农村的规范治理(3分)。

  2.发挥法治的法律保障功能,实现农村的自主治理(3分)。

  3.发挥法治的制度整合功能,实现农村的开放治理(3分)。

  4.发挥法治的价值导向功能,实现农村的理性治理(3分)。

  5.发挥法治的人格塑型功能,实现农村的独立治理(3分)。

  第二题:请根据“给定资料1”,分析我国农村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20分)

  要求:准确全面,语言简洁,分析透彻,不超过200字。

  一、试题分析

  本题的作答任务是分析我国农村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既然是分析问题,就要找到问题的表现,深入挖掘,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能够只是单纯地摘抄问题的表现。本题要求根据“给定资料1”,所以只需要在“资料1”内寻找答案要点。分析透彻,指能够对于分析对象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系统周全的分析。就本题而言,材料中的问题不一定是直接给出来的,可能隐藏在案例中,也可能是从零散的材料中提炼出的。这就需要对材料深入挖掘。

  二、材料分析

1.我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和民主管理虽然已有长足发展,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与农民群众发展民主的愿望仍然有相当大的距离。特别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基层治理的生态发生了深刻改变,过去那种由基层党组织为主体、以行政权力和资源垄断为依托、依靠自上而下的动员和命令来开展活动的传统基层治理方式必须进行变革,由此为农村民主管理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近五年来,我国城市化每年保持在1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速度。2011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一方面,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呈现“家庭化”“迁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村流动人口由以前的个人外出转变为现在的举家外出、由以前的在城乡之间“钟摆式”双向流动转变为在城市定居的单向式流动,农村人户分离的情况更加突出。这使得村民自治中已存在的“没人选”“选人难”“无人理事”“无事可理”“官主决策”等问题更加严重。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相当一部分行政村大部分或整体被拆迁,成了实质上的“城郊村”、“空壳村”。被征地拆迁后,村民转为居民,货币安置的居民大多分散居住,客观上阻碍了群众对村“两委”工作情况的监督。同时,因为村级事务的减少,群众与村“两委”联系接触的机会也减少,容易从思想上忽视对村“两委”的监督。【批注1】
近年来,随着国际制造业向中国不断转移以及地方政府兴办工业园招商引资,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一方面,工业化所带来的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使得农民的“非农化”程度较高。特别是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土地家庭承包模式已近消失,以土地经营为主的农村股份合作制社区经济组织则逐步推广,经营土地成了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农村集体的存量土地(及其厂房、商铺)出租租金成了农村社区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传统农村民主管理体系的封闭性阻滞了外来人员的制度化参与,影响到农村民主选举和民主治理的实效。伴随农地流转不断增多,大量“外来人员”因经营土地、就业、退休返乡等原因到村庄生活与居住,也有不少人远赴他乡承包经营,他们要求参与到村庄公共管理中的愿望愈发强烈。对此,如何处理原居民与移居民的权力关系?怎样实现外来人口与本村村民的融合性相处?对外来人口参与本村村委会选举是否有资格上的限定?外来人员是否有权参与居地村庄的自治事务?如何才能保障这些外来人员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权益?一直是纷争不断、未能解决的问题。【批注2】虽然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允许外来人员经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可以参加居住地村委会选举,但他们在事实上仍难以有效参与居住地的村社民主管理事务。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建设,我国农村信息化取得一定成就,为农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成为促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有效举措。但在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推进民主管理方面还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信息设施利用不充分,未能发挥其对民主管理的推进作用。比如,目前各行政村都设有村务公开栏,但还有大多数村务公开栏中 公开的项目很不规范,内容不全面,数字不具体,有时只是公布几张统计报表,对农民真正关心的热点,如宅基地审批、土地承包、招待费开支等问题,却没有公开。这些情况造成信息化设施虽然具备,但信息传递的效果并不理想。某些不利的负面消息一旦在互联网上传播散开,比如近些年一些地方村“两委”换届中的负面新闻,通常基层政府对此所做的反应是“一捂、二按、三打压”,导致政府自身形象被妖魔化,农村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合法性受到削弱。【批注3】因此,农村基层治理如何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发挥信息化对于促进参与、扩大民主的作用,化解其不利影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大课题。
这几年,全国各地循序渐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使其成为农民群众自治的重要载体,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民主管理发展的因素和障碍。首先,村级组织运转普遍困难。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财政收支矛盾和债务危机迅速暴露出来,村级组织也陷入了普遍的财政困境之中。绝大多数村委会都负债累累。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锁定了村级债务,并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保障村级组织的运转。但是,村级债务依然存在,仍没有化解;同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性强,数量不多,且不稳定。由于村级组织难以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也难以保证乡村干部的稳定,严重影响到村民自治组织的正常运转。其次,农村“一事一议”难以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陷入困境。【批注4】虽然,近年来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使许多农民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得到解决。但这项工作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各项措施还需总结完善,且仅靠财政奖补政策筹资数额毕竟有限,财政安排的奖补资金与农民的需要也还存在一定差距。实践中,不仅这些议决筹资事项难以决定,即使决定,因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也难以有效执行。
现阶段,农村基层治理很大程度上是从基层政府的行政管理和农村社区的民主管理两个向度展开。但乡村之间仍然存在非此即彼的博弈偏向或互不相干的独立倾向。很多乡镇政府和干部还是习惯于沿用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管理农村自治组织。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许多地方政府不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注重教育和引导农民,甚至不尊重农民的需求,按照硬性的统一标准,搞新农村建设达标竞赛或创建评比,要求“用城市规划的理念搞新农村建设规划”。这种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模式往往由于缺乏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最终形成“上动下不动”“政府一头热、群众一头冷”的尴尬局面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大多实行自上而下供给的体制,具有很强的行政性、指令性、主观性、统一性。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虽然各地都非常注重对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社区服务的投入,但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地区农村休闲娱乐设施仍然短缺,大型水利设施常年失修,村干部办公条件很简陋,教育办学力量不够,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有的地方领导仍只把注意力放在改善大的基础设施工作上,而忽略面向社区群众开展的诸如道路、桥梁、水利等关系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导致广大农民急需的各种公共服务不能得到有效供给,公共服务均等化难以实现。【批注5】
 
 
 
 
 
 
 
 
 
 
 
 
 
【批注1】城市化保持在大约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城镇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说明城市化进程加快。村民自治中存在“没人管”“没人选”等问题,说明管理出现了真空。被征地拆迁后,村民从客观上和思想上都没有对村“两委”进行监督,也是体现了监督管理上出现了真空。由此分析出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主管理出现真空。
 
 
 
 
 
 
 
 
 
 
 
【批注2】在工业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农民的“非农化”程度高,土地租金成了收入主要来源。而外来人员由于承包土地等大幅增多,在现有管理下,原居民与移居民的关系等问题浮现。可知,存在工业化发展迅猛,管理体系难以整合的问题。
 
 
 
 
 
 
 
 
 
 
【批注3】在当前农村信息化程度提高的背景下,农村信息设施利用不充分,未发挥对于民主管理的推进作用。并且,当负面消息在网上传播开时,基层政府隐瞒消息的做法反而导致政府形象被妖魔化,这些都凸显了干部能力的不足。问题:信息化程度提高,干部能力凸显不足。
 
 
 
 
 
【批注4】村级组织运转困难是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的债务危机;村级公益事业陷入困境是由于财政奖补政策“一事一议”难以开展,这两点同时存在说明农村经费保障存在问题,而经费保障属于物质保障,由此可以得出答案:社区化服务推进,物质保障有待加强。
 
 
 
 
 
 
 
 
 
 
 
 
 
 
 
 
【批注5】很多乡政府沿用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说明行政化管理的问题严重。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政府热、群众冷;政府注重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及农村地区社区服务投入,但农村休闲娱乐设施短缺等情况的发生,说明这种自上而下的指令性供给模式使居民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农村社区居民被动接受上级提供的公共服务,导致供需错位。从根本上来讲是:行政化管理严重,体制机制错位失调。

  三、参考答案

  1.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主管理出现真空。

  2.工业化发展迅猛,管理体系难以整合。

  3.信息化程度提高,干部能力凸显不足。

  4.社区化服务推进,物质保障有待加强。

  5.行政化管理严重,体制机制错位失调。

  四、评分标准

  1.城市化进程加快(2分),民主管理出现真空(2分)。

  2.工业化发展迅猛(2分),管理体系难以整合(2分)。

  3.信息化程度提高(2分),干部能力凸显不足(2分)。

  4.社区化服务推进(2分),物质保障有待加强(2分)。

  5.行政化管理严重(2分),体制机制错位失调(2分)。

  第三题:假如你是某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3”,针对目前村干部沦为村霸现象提出解决办法。(25分)

  要求:原因分析合理,建议可行,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400字。

  一、试题分析

  本题的作答任务是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答案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原因;第二,办法。原因及办法要紧密围绕“村干部沦为村霸现象”展开。提出的办法要切实可行,有操作性。

  二、材料分析

3.“村霸”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律术语,而是对农村一些流氓恶势力的通俗用语。一个最惊人的现实是基层村干部不少直接沦为了“村霸”。在2008年全国立案侦查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中,农村基层组织人员4968人,占42.4%。其中,村党支部书记1739人,村委会主任1111人。近十年了,村霸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2016年6月23日,在最高检新闻发布会上,最高检反贪污贿赂总局四局局长S披露,“一些省份村两委负责人案件超过了整个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半数,有的市县更高达70%至80%”。2015年6月,Z省J市公安局披露,自2014年年初以来,J市公安机关已成功摧毁黑恶势力团伙176个,打击处理涉案人员1228人。其中,有农村恶势力团伙55个,涉案人员314人,其中村干部91名。据统计,2014年以来,31个省级纪检监察部门网站上发布了涉及近400名“村官”违法违纪案件。
选举制度有漏洞,“病人”容易上来,带病上岗严重。【批注1】基层“两委”班子选举制度不健全、不透明,导致基层组织弱化,使村庄坏人进入领导班子。我国村官是通过选举上来的,村民选举是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但由于各种制度的不完善,虽然对村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和罢免程序在修订完善,但目前困扰村民选举的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包括贿选、选举暴力、家庭宗族控制、黑恶势力渗透等一直难以解决。一些坏人靠钱开道,用重金送钱送礼收买选票,目前有愈演愈烈之势,一张选票往往要花上几十元、乃至几百元,还要请吃饭、发烟,选举下来,花销数万元。农村贿选的手段也多种多样,从“暗箱操作”拉票贿选到“公开活动”拉选票;从个别人单独活动拉票贿选到有组织的拉选票;从请吃喝、送礼品拉票贿选到直接送现金拉选票;从当场兑现钱物拉选票到承诺当选回报;从送钱送物的单一手段到多种手段拉选票,等等。
宗族暴政充当最大保护伞。【批注2】很多村霸之所以有恃无恐,与其背后的宗族保护伞密切相关。家族、宗族控制问题在选举社会一直难以解决,“多数人暴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宗族势力作为一种反动势力曾经被取缔过。但改革开放以后又在农村死灰复燃,并对农村治理构成威胁。尤其是那些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宗族势力愈发强大。再加上近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宗族势力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异族或者反对者进行打击报复。
上头有人”是另外一层保护伞。最高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村霸”肆无忌惮,横行乡里,称霸一方,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上头有人”,受欺压村民敢怒不敢言,查办“村霸”和宗族恶势力备受阻挠,治理难度大。比如H省公安厅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H省打掉的涉黑组织头目中,村支书或村主任有9名,这些人采取非法手段操纵选举、侵吞集体财物、侵害群众利益,将村委班子变成了自己的家天下,“村官”沦为“村霸”,上级部门却长期监管失控,有些甚至充当“保护伞”,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违法乱纪之风。上级的某些实权人物,有意无意成了一些“村霸”们的靠山,成为村霸们有恃无恐、无法无天的后台,对党和政府形象的破坏,不可低估。一些乡镇将不犯事、不出事作为衡量村干部的标准,导致“权力置换财力,财力纠结势力,势力保护权力”的恶性循环。【批注3】
监管不足,或者面对举报不作为,起着推波助澜作用。一些“村霸”长期横行乡里、欺压百姓,与当地政府对村干部缺少监管有关。【批注4】一些村霸长期为非作歹,上级部门应该接到过举报或者告状,但有些上级部门“大事化小”了,使举报的村民遭到打击,最后演变成村民们对村霸“避之唯恐不及”,“谈虎色变”,陷入恶性循环。G省S市南塘镇乌石村原村委会主任H被称为汕尾“胡汉三”,其放狗撕咬村民的恶行令人胆寒,但当地村民向镇政府、县政府无数次反映情况,上级政府却一直不予查处。
农村公共安全产品缺乏,有村霸产生的土壤。【批注5】我国乡村公权力较弱,缺乏相应的公安力量,维护农村治安不易:派出所人少,管的地很广;留守的老人没精力防范蟊贼,更没力气对抗凶手。这些很容易让那些不怕死的村霸们为所欲为。部分村干部成为安全力量,由于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时间长了就形成村霸。村霸们由于敢于使用暴力手段维持农村秩序,还因此常常被认为是能人,甚至被捧为乡贤乡绅,这对我国基层的乡村治理来说都是一个大问题。
 
 
 
 
 
 
 
 
 
 
 
 
 
 
 
【批注1】原因:选举制度有漏洞,“病人”容易上来,带病上岗严重。
 
 
 
 
 
 
 
 
 
 
 
 
 
【批注2】原因:宗族暴政充当最大保护伞。
 
 
 
 
 
 
 
 
 
 
 
 
 
 
 
 
 
 
【批注3】原因:“上头有人”是另外一层保护伞。
 
 
【批注4】原因:监管不足,或者面对举报不作为,起着推波助澜作用。
 
 
 
 
 
 
 
【批注5】原因:农村公共安全产品缺乏。

  三、参考答案

  1、村干部沦为村霸的主要原因在于:1.选举制度有漏洞,“病人”容易上来,带病上岗严重。2.宗族暴政充当最大保护伞。3.“上头有人”是另外一层保护伞。4.政府监管不足,面对举报不作为。5.农村公共安全产品缺乏。

  二、解决办法

  1.加强基层党建,完善基层选举制度,规范选举过程,规范化、透明化操作,通过准入机制,把政治素质差、道德品质差、曾违法违纪且现实表现不好的人限制在外。2.以大学生村官或者下派第一书记破除农村宗派势力。激励更多外乡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稀释和淡化农村的宗族观念。选派上级单位工作人员任“第一书记”。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3.上级主管单位要加强自我管理,不庇护下属,对违纪违法者严惩不贷。4.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管。可以创新监督方式,以村庄间的联合党建加强村庄间的监督,破除村霸。5.让公共安全力量覆盖到村庄。以财政支持组建安保力量,如保安队,减少村霸横行的机会。

  四、阅卷标准

  一、村干部沦为村霸的主要原因在于:

  1.选举制度有漏洞,“病人”容易上来,带病上岗严重。(2分)

  2.宗族暴政充当最大保护伞。(2分)

  3.“上头有人”是另外一层保护伞。(2分)

  4.政府监管不足,面对举报不作为。(2分)

  5.农村公共安全产品缺乏。(2分)

  二、解决办法

  1.加强基层党建,完善基层选举制度,规范选举过程,规范化、透明化操作,通过准入机制,把政治素质差、道德品质差、曾违法违纪且现实表现不好的人限制在外。(3分)

  2.以大学生村官或者下派第一书记破除农村宗派势力。激励更多外乡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稀释和淡化农村的宗族观念。选派上级单位工作人员任“第一书记”。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3分)

  3.上级主管单位要加强自我管理,不庇护下属,对违纪违法者严惩不贷。(3分)

  4.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管。可以创新监督方式,以村庄间的联合党建加强村庄间的监督,破除村霸。(3分)

  5.让公共安全力量覆盖到村庄。以财政支持组建保安队,安保下乡,减少村霸横行的机会。(3分)

  注意:提出的其他措施只要能够解决问题,也酌情给分。

  第四题:结合给定资料,围绕“乡村治理中的舍与得”这一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立意明确,思路清晰,语言流畅;(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3)不少于1000字。

  一、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围绕“乡村治理的舍与得”写一篇文章。“舍与得”的哲学思维贯穿于多数事物中,所以搞清楚“舍与得”的关系是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舍得”一词,来自佛家语,是禅的一种。关于舍得,佛家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一代高僧弘一大师也曾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得哲学也是历来被推崇的为人处世哲学。道家认为: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儒家认为: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而在现代人眼里,“舍”就是放下,“得”就是成果。所以,“舍与得”虽是反义,却是一物的两面,相伴相生,相辅相成。所以文章的写作思路可以是在乡村治理的措施中要清楚“舍得”的道理,可以在解决具体问题中运用“舍得”的辩证关系。

  二、材料分析

4.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分化,乡村精英人才外流,传统宗法观念影响……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如何应对诸多挑战,治理出美丽乡村,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话题。
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演进,农民流动性增强,传统的乡村社会不断被解构和重构,村民自治制度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Z在调研后,为村民自治总结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些地方配套法规不健全,村民自治意识和热情不强,乡镇管理和村民自治的关系未理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分工不明,村民自治缺乏经费保障……
专家普遍认为,要打破上述治理困境,迫切需要培育农民组织,走一条多元主体组织化、制度化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道路。
城镇化让农民进城的步伐加快,有些村庄成了空心村,丧失了自治能力,如何应对这一趋势?有专家认为,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探索的“村组自治”值得借鉴:把自治重心下移至村民小组,通过设立“村小组议事会”并赋予其决策权、监督权和议事权,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激发村民自治活力。
协商民主成为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热词,如何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考验着我们现有的治理体系。近年来,浙江温岭创造性地开展“民主恳谈”、推动“参与式预算”等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模式创新。【批注1】
不少委员和专家为这样的基层探索点赞。“基层协商民主通过广泛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讨论、论证和协商,提高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为干部与群众交流提供了制度化的平台,有利于治理目标的实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会长Z说。他建议,应鼓励各地创造符合自身情况的治理形式,让实践经验从自发性创造提升为制度化安排,对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尽快推广。
长期以来,熟人社会中的人情、面子和传统宗法观念是涉农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软法”。这固然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但也造成了“讲人情”“讲关系”状况的普遍存在。很多村民在自身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小纠纷激化成大案件时有发生。一些极端情况下,还会发生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的情况。
处理好软法与国家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消除宗法观念的负面影响,让其合理因子重焕生机,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课题。
在Z看来,要正确定位“情、理、法”,深入乡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村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批注2】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前提。Z认为当前乡村法治建设的主要抓手是加快涉农立法速度、提高立法质量。其次,要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进法律援助进村、法律顾问进村。
5.从S市区驱车前往著名的柳树村,这里有著名的琼浆酒,这里是全国创建文明工作先进村、全国发展改革试点村、省级环境优美村、省依法行政示范村……顶着多个头衔的柳树村是T镇的人口大村、工业重村和经济强村。
基于白酒产业的带动,柳树村的其他产业也呈现了蓬勃的发展,建设了综合性的工业产业园区。意识到“有舍有得”的发展哲理,在明白资源的紧缺与不可再生,“健康、环保、珍爱生命”将成为人们的生活观念后,琼浆酒业公司以“绿色、低碳、生态”为主题,在全国首开“生态酿酒”先河,以“生态循环、绿色环保”著称于中国白酒行业。绿色生态的理念不仅是沱牌舍得酒业的品位与追求,也是柳树村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航标。从2013年至今,柳树村以低碳环保为“尺子”,对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关、停、并、转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厂房与企业。正如柳树村村支书所说:忍住一时经济减速的“阵痛”,果断地“放缓一步”,正是为了蓄积能量厚积薄发,让柳树镇能够在未来下出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后手妙棋”。去年,村委会下大力气,迁走了位于永和村的砖厂,让村民对此赞不绝口:“现在睡觉安静多了,家里的灰尘也少多了。”然而,村民不知道的是,为了砖厂的迁移工作,镇村干部来来回回与砖厂业主商讨了不下10次。起初,流转土地给业主办砖厂的几户村民也不乐意,砖厂搬迁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每年固定的流转土地租金。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收益”不会长久,更何况眼前的部分村民已受其害。在工作人员将搬迁原因讲清、讲透之后,换来了村民和业主的认可。如今,流转的土地复耕了,栽种的果苗发出了新芽。舍眼前,赢未来。柳树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舍与得、进与退之间,不仅考验着人们的智慧,还体现了一座村落的品位。【批注3】
 
 
 
 
 
 
 
 
 
 
 
 
 
 
 
 
 
 
 
 
 
 
 
 
 
【批注1】乡村治理要舍得下放权力,将权力真正地赋予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促进国家民主化进程,进而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批注2】舍弃乡村的人情、面子、关系,村规民约这些“软法”,才能让法律入住村民的思想意识,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促进农村的公平和法治建设。
 
 
 
 
 
 
 
 
 
 
 
 
 
 
 
 
 
 
 
 
 
 
 
 
 
 
 
 
 
 
 
 
 
 
【批注3】农村经济建设中要注重环境的维护,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在必要时候,为了长久的发展,要暂时舍弃眼前的利益。

  三、参考范文

  舍与得

  ——乡村治理的大智慧

  舍得一词来自佛家语,是禅的一种。关于舍与得,佛家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与得虽是反义,却是一物的两面,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在现代人眼里,“舍”就是放下,“得”就是成果,舍得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乡村是国家末梢,是直接联通广大人们的纽带,乡村治理不仅需要因地制宜的弹性,更要有看破舍与得相伴相生的大智慧。

  舍下权力,得民主。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措施推动了农村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逐步实现了以农村村民自治的方式管理乡村事务。但如今我国乡村的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的并不充分,很大的原因在于权力没有充分下放,如村民的选举权流于形式,村民的协商权形同虚设。这就需要基层政府意识到舍与得的关系,舍得下放权力,放手让农民自己管理农村的事务。如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探索的“村组自治”把自治重心下移至村民小组,通过设立“村小组议事会”并赋予其决策权、监督权和议事权,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的功能,激发村民自治活力。舍下了权力,得到的不仅是农民公民意识的觉醒、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化的进程,同时也能让村民生活更加幸福,这也正是各级政府奋斗的终极目标。

  舍去情面,得法治。我国的乡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情、面子、村规民约等往往成了村民日常的行为准则,所以被称为乡村中的“软法”。但这也导致在农村遇到利益分配时,总会出现“讲人情”“讲面子”“讲关系”的状况,这往往会造成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在人情社会中,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没有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而矛盾纠纷不断的升级可能会激化成大案件。所以这就需要基层政府与村中的领导人物,带头舍去乡村中一些错误的、落后的与国家法律相冲突的村规民约,代之以法律政策的宣传和灌输。虽然舍去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处世习惯,会遭到反对,会遭到阻扰,但获得的是乡村法治的不断完善,而法律能更公平地解决村民遇到的问题,更有力的保障村民的权益。

  舍弃眼前,得未来。如今很多乡村发展了自己的产业,甚至还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产品。乡村产业的发展给乡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乡村环境的恶化,也威胁着村民的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安全。另外,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收益”也不会长久。如果不能树立“有舍有得”的发展理念,如果不能认清资源紧缺和不可再生的事实,那么农村经济在快速发展后,其环境将不再适合人类生存。因此要勇于忍一时经济减速的“阵痛”,舍弃眼前暂时的利益,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行产业的转型,才能赢得未来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凡是大善之人都能舍,凡是大智之人都敢舍。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取得是一种方式,放弃是一种策略,而舍得是一种大智慧。

  四、评分标准

  一类卷(31—40分),立意准确、深刻,对“乡村治理中舍与得关系”有自己的思考,言之有理,同时能密切联系给定资料和社会现实,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合理,表达准确流畅,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二类卷(25—30分),立意基本正确,能联系给定资料和社会现实谈自己对“乡村治理中舍与得关系”的认识,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较为严谨、合理,表达较为流畅,卷面整洁。

  三类卷(15—24分),能联系给定资料和社会现实,中心较为明确,结构基本完整,但论证不够充分,表达模板化,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卷面不够整洁。

  四类卷(14分以下),思路不清,结构不完整,论证不充分,或过度搬运、拼凑材料,表达模板化,语病较多,字迹难以辨认。

  备注:没写文章标题的扣2分。

湖北公务员考试网推荐:

成绩查询】 【进面分数】 【同岗位分差

面试课程】 【面试礼包】 【图书网课

    (编辑:华图董老师)

    2024湖北省考面试备考资料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