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教师招聘

您当前位置湖北 > 湖北教师考试 > 报考指导 >

2018年武汉市事业单位D类综合应用能力考前点睛

2018-03-16 11:59 湖北教师招聘网 https://hb.huatu.com/湖北教师考试群 文章来源:湖北华图

点击订阅
湖北华图
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考试,教师招聘信息

2018年武汉市事业单位D类综合应用能力考前点睛湖北教师考试网提供同步湖北人事考试网。更多关于武汉事业单位考试,武汉事业单位备考,湖北教师招聘报考指导的内容,请关注湖北教师考试频道/湖北人事考试网咨询电话:027-87870401湖北教师考试交流群:湖北教师考试群

   2018年武汉市事业单位D类综合应用能力考前点睛已发布。湖北华图将及时更新国家公务员考试、湖北公务员、湖北事业单位等招考资讯。考生敬请关注【2018湖北事业单位招聘473657069】,咨询电话:027-87870401

 2018年武汉市事业单位D类综合应用能力考前点睛

  【第一部分 真题详解及高分特征】

  一、辨析题

  【2017市直】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和娱乐教育,只要增强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的教学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了。”请你对这一观点进行判断和分析。

  要求:判断准确,观点明确,分析合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中全面发展指的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全面发展。音乐课、美术课属于美育的内容,体育课属于体育的内容。可见,素质教育包含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同时,素质教育并不包含娱乐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为了开设音体美课程让学生娱乐,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全面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2)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多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打破应试教育以升学率为目的、只强调分数、重视“主科”忽视所谓“副科”的做法,在教育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多方面做出改变,并通过各学科教学及各种活动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增强音体美等课程就可以了。认为只要增强了音体美课程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了,是将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狭隘化、简单化了。

  (3)素质教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和娱乐教育,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高分特征】

  1.判断准确,超级关键的一步,后续分析全部都围绕着判断进行。

  2.观点明确,分析合理。首先,要记得点明观点,其次,审题要仔细,比如说这道2017年的真题,主要呈现了两个关键的信息,一是素质教育是什么,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考生需对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把握到位。

  3.条理清晰,在卷面上呈现答案时,建议分段写,或者是标编号(如:(1)(2)(3)),每段观点清晰明了,这样的话,内容和形式上都堪称完美啦。

  二、案例分析题

  【2016武汉市直】一个数学老师在教《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做了如下设计:

  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想办法用学具分别量出大小不同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一个圆形水杯的周长时,老师问:“圆形花坛也能竖起来滚动吗?“这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来“绳绕“的方法,而老师此时又将一个系有线绳的小球在空中旋转一圈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绕绳的方法来测量吗?”实践证明“滚动”和“绕绳”的方法都有局限性。老师趋势问:“正方形的周长时它边长的4倍,那么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一问题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全体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经过学生们的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验证,终于发现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阅读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在本案例中,该教师运用了什么教学原则?

  (2)你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贯彻该教学原则?

  要求:逐题作答,写清题号;判断准确,分析合理;总字数4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1)这位老师运用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启发性的教学原则是指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用提问等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最终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原则。这个案例当中,老师在讲授圆的周长计算的时候,没有直接教给学生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而是通过提问几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当中去思考,通过不断的思考和积极探索,最终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很好的应用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如下方面来贯彻启发性原则: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应用启发性原则的关键。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或者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尽量的独立思考,让他们体验到思考的乐趣。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高分特征】

  1.判断准确。针对题目所问,判断题中教师运用的教学原则是什么。(有考生想写很多个原则,毕竟总能碰上一个对的嘛,但是这里要提醒考生注意审题,题目第二问,问的是如何贯彻该原则,写一个就好啦,如果写了几个原则的话,那么第二问就会写很多贯彻要求,但请注意,这个题目是两问不要超过400个字哦。)

  2.分析合理,答题时,做到合理,有理有据,建议用观点+阐述+联系案例的格式来写,比如这道题,让我们分析案例中老师的做法,我们在组织答案的时候,先说明老师运用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接着简单的解释一下启发性教学原则是什么,最后联系案例,老师上课的一些教学行为与启发性原则相匹配,所以运用了这一原则,这样在答题时,分析比较完整合理。当然,阐述可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可简短甚至是省略。但一般不建议只堆积理论,而不对案例进行分析。

  3.逐题作答,写清题号。这是格式问题,一定要注意,16年的考题有字数规定,但17年的案例是没有字数规定的,这里考生一定要仔细看题。

  三、活动设计

  【2017年真题】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本安静宁和的校园这块净土上,现在也接二连三地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因此校园安全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校园霸凌事件频发,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假如你是周老师,要组织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活动,请你设计一个活动方案,至少包括主题,设计依据,目标,内容与过程,预设效果和检验方案等

  要求:

  (1)自选一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等)并标明;

  (2)依据合理,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4)总字数800-1000字。

  【参考设计】

  一、活动主题: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中学)

  二、设计依据:校园欺凌危害严重,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肉体伤害及心理阴影,施暴者自身受到责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设计此次活动,旨在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三、活动目标:

  1.学生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了解欺凌产生的原因;

  2.学生能够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学会保护自己。

  四、活动流程:

  (一)视频导入,走近校园欺凌

  播放校园欺凌视频,列举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图片,并询问学生:如果你是被欺凌者,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施暴者,又会有怎样的感受?请部分同学谈谈感受,教师总结并强调校园欺凌的含义及影响。

  (二)小组讨论,了解校园欺凌成因

  将全班分为4组。两小组从受害者角度分析以上事件产生的原因,另外两小组从施暴者角度分析。小组成员汇报,组长总结。

  从施暴者自身来看,原因主要有:1.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2.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3.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影响。

  从受害者角度,原因主要有:1.性格内向、害羞、怕事;2.缺乏社交技巧,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3.有身体障碍者或智力障碍者。

  (三)小品表演,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策略

  将全班分成5个小组,展开头脑风暴:如果你遇到了欺凌事件,你会如何处理?方法要具体可行,将处理方法编成小品现场演绎出来并进行评比。选出两个优秀小组:策略应对最有效小组及表演最好小组,并录制成视频,颁发代表友善和平的大使——熊猫布娃娃,并倡议大家要友善待人。

  最后,请班长组织总结预防欺凌的办法:

  1.不能“怕”字当头;

  2.要及时求助。设置校园欺凌求助电话XXXX;

  3.提高人际技巧,慎重交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积极投入学习,多关注健康事物,远离网络暴力。

  (四)教师总结: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地方,但频频出现的校园欺凌却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让我们一起友善待人,远离校园欺凌,共同营造健康阳光的校园。

  五、预计效果:通过此次班会,学生们能够对校园欺凌的危害有更深的认识,学会了应对欺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六、检验方案:活动结束后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以及个别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在后续做一个防校园欺凌实地演练,看学生是否会运用所学方法。

  【高分特征】

  1.细节致胜,标明学段

  2.依据合理,方案具有针对性

  3.环节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如环节有浅入深,循序渐进,给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取个亮眼的名字吧。

  4.体现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第二部分 主观题高频考点及导图】

  一、学生

  二、教师

  三、班主任工作内容

  四、德育

  五、教学

  六、新课改

  七、学习动机

  湖北华图教师预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编辑:华图董老师)

    2022年湖北中小学教师报名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