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考常识:你知道缓刑和假释的区别吗
“刺死霸凌者当事人狱中拿大专文凭”冲上热搜。2014年,因刺死校园霸凌者,15岁的陈泗瀚获刑八年,在他感觉人生就此崩塌的时候,上百封不间断的狱外来信把他从绝望中唤醒,在狱中的他坚持学习,获得刑法大专文凭,2020年8月他提前假释出狱。看到采访中的他乐观自信,也让小编感到特别欣慰,不禁感慨,多好呀,归来依旧是那个翩翩少年!那么,大家在感动欣慰之余,还知道这个励志的案例背后有哪一些法律知识吗?首先,陈泗瀚入狱时只有15岁,这就涉及到了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特别是在《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事责任年龄作出了新规定的情况下,今年这一块很可能成为考试的重点。那么,在《刑法修正案十一》出台之后,刑事责任年龄又可以怎么进行划分呢?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完全无责任年龄不满12周岁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相对责任年龄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八种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完全责任年龄16周岁以上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负刑事责任。其次,陈泗瀚2020年提前假释出狱,那么什么又是假释呢?假释和缓刑的区别是什么呢,也是很多同学容易混淆的。那我们下面就来解决这个我问题。什么是假释?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患有严重疾病或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假释和缓刑的区别:第一,性质不同。缓刑是刑法的裁量制度,假释是刑法的执行制度。即缓刑是法官在量刑时应该考虑的,而假释是在量刑之后,执行刑罚时适用的制度。即二者作出决定的时间不同,缓刑是判决时作出的,假释是服刑时作出的。第二,适用对象不同。缓刑适用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第三,结果不同。缓刑是有条件的不执行原来的刑罚,假释是附条件的提前释放。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没有应该撤销缓刑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而假释只是一种附条件的提前释放,应该先执行完一定期限的刑罚之后才可以假释。考题预测:2021年8月,甲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符合缓刑的条件,可以对甲宣告缓刑B.法官在量刑时,应当考虑甲是否可以假释C.若甲符合假释条件,可以假释,原判刑罚不再执行D.甲须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才可以假释【答案】D【解析】根据《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因此,选择D选项。【拓展】A项: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可知,甲不符合宣告缓刑的条件,不可以宣告缓刑。A项排除。B项:假释是刑罚执行制度,不是刑罚裁量制度,法官在量刑时不需要考虑。B项排除。C项:假释只是附条件的提前释放,并非不执行原判刑罚。C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