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湖北 > 时政热点 >

2020教师资格笔试备考:保教知识与能力之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

2020-09-01 11:55 公务员考试网 https://hb.huatu.com/国家公务员考试群 文章来源: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网

点击订阅
湖北华图
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考试,教师招聘信息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提供以下国考时政热点信息:2020教师资格笔试备考:保教知识与能力之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更多关于教师资格笔试备考,保教知识与能力备考,国家公务员时政热点的内容,请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湖北人事考试网咨询电话:027-87870401国家公务员考试交流群,点击国家公务员考试交流群

面试礼包hbicon2024国考面试礼包

面试课程hbicon2024国考面试课程

一、行为主义学说

(一)华生早期行为主义

华生提出的学习学说,本质上是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人的心理本质是行为,行为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已知刺激能预知反应,已知反应就能推断出刺激,这就是“刺激—反应”理论。

(二)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消退和惩罚。

(1)强化:认为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2)消退:消退就是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之为消退。

(3)惩罚: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他做了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1)社会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①参与性学习是指通过操作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做中学。

②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

(2)强化的模式。班杜拉认为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①直接强化(外部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的评价。

②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③自我强化是指学习者对自己行为表现满意而进行的自我奖励。

二、精神分析学说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理论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本我是人的意识的最底层,它包含基本的内驱力和反射,处于“潜意识”状态;自我处于本我和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对本我加以控制与压抑;超我是人意识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以社会道德标准或理想来控制行动。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平衡状态被破坏,就会产生精神疾病。

2.性欲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及生殖期等。他认为儿童将来的发展是正常或变态,5岁前有决定意义。

(二)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学说

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

阶段 年龄 对立品质
婴儿 0—1岁 信任对怀疑
先学前期 1—3岁 自主对羞怯
幼儿期 3—6岁 主动对内疚
童年期 6—12岁 勤奋对自卑
青春期 12—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成年早期 18—25岁 亲密对孤独
成年期 25—65岁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成熟期 65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三、认知发展学说

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心理上表征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的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结构

1.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2.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主要概念,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即心理活动的结构和组织。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2)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

(3)顺应即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

(4)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的幼儿在认知上获得了三大成就:一是客体永久性,知道客观物体就算不在自己眼前它也是存在的。二是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例如,这时的儿童可以学会看着镜子,用手来摸自己的鼻子,而不是镜子中的自己。三是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例如,儿童在这一时期可以学会用手拉动面前的毯子,拿到毯子上放置的玩具。

2.前运算阶段(2—7岁)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和上一阶段的儿童相比,思维有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2)不能理解守恒原理,思维具有集中化,不可逆性的特点;

(3)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泛灵论;

(4)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幼儿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儿童这种自我中心化思维的存在。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与前运算阶段相比,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为:

(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2)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

(3)去自我中心;

(4)具体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已经摆脱了具体可感知事物对思维的束缚,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得到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试题示例】

1.【单选】按照皮亚杰的观点,0—2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具体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前运算阶段

1.【答案】C

【解析】按照皮亚杰的观点,0—2岁儿童的思维处于感知运算阶段。故本题选C。

一类疾病。故本题选A。

2.【单选】按照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形式运算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2.【答案】C

【解析】按照皮亚杰的观点,0—2岁儿童的思维处于感知运算阶段。故本题选C。

3.【单选】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3—6岁幼儿需要处理的一对矛盾是( )。

A.主动对内疚 B.自主对羞愧 C.勤奋对自卑 D.亲密对孤独

3.【答案】A

【解析】3—6岁的儿童需要处理的矛盾是主动对内疚,这时的儿童企图向别人表明自己已经长大,并开始尝试做一些自己的能力尚无法应付的事。故本题选A。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推荐:

成绩查询】 【晒分查分差】 【资讯汇总

图书教材】 【面试课程】 【在线咨询

    (编辑:华图喻老师)

    2024国家公务员公告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