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2 16:34 湖北公选遴选考试 https://hb.huatu.com/ 文章来源:湖北华图
湖北公选遴选考试同步湖北人事考试:2018年公务员遴选考试备考:【热点秘技】之“四个全面”。更多关于公务员遴选,遴选备考,湖北公选遴选备考技巧的内容,请关注湖北公选遴选考试频道/湖北人事考试!咨询电话:027-87870401。2020湖北公选遴选考试交流群:点击
2018年公务员遴选考试备考:【热点秘技】之“四个全面”已发布。湖北人事考试网将及时更新湖北公务员遴选、湖北公务员、湖北事业单位等招考资讯。考生敬请关注QQ群 【湖北公选遴选交流1群:271426988】,咨询电话: 027-87870401
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个全面”是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关键就在于坚持中国道路、增创中国优势。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兼顾了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证。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然而,全面小康怎样建成?难点如何破解?这是推进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
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这一系列论断,充分体现了全面小康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
这个“全面”,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全面小康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民主权利如何保障?贫困洼地如何弭平?三农难点如何攻克?文化挑战如何应对?生态瓶颈如何突破?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补齐发展短板的过程,就是提升小康水平线的过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能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抓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瞄准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改革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始终,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方向问题关乎改革的成败,关乎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必须保护坚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头脑。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辙。
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要“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立足全局抓大事,善于抓住“牛鼻子”,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集中发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据,改革成果需要法治固化,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性、规范性;依法治国首先要依规治党,依规治党才能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到“四统一”“三善于”,即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不搞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能关门搞法治,要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布局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法治观念增强,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培育社会成员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环境,自觉抵制违法行为,自觉维护法治权威。
准确把握重点任务,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推进科学立法,关键是完善立法体制。优化立法职权配置,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关切期待。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基本遵循。加快建设包括宪法实施和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确保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
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要严格执法资质、完善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推进公正司法,努力提高司法公信力。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要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为重点,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旗帜鲜明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绝不容许利用职权干预司法,要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为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划出“红线”,建起防止司法干预的“防火墙”和“隔离带”,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提供制度保障。“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司法人员要刚正不阿,勇于担当,敢于依法排除来自司法机关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坚守公正司法的底线。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杜绝暗箱操作,坚决遏制司法腐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推进全民守法,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教育,抓住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关键少数”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首先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引导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对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什么人,不管涉及谁,只要违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责任,绝不允许出现执法和司法的“空挡”。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依据,绝不能让党纪国法成为“橡皮泥”“稻草人”。
全面从严治党
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任伊始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将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落脚到从严治党、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上。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统一,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最坚强的政治保证。要面对“四大危险”,应对“四大考验”,防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雨过地皮湿、“四风”问题反弹,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从严治党,必须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对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负责人特别是党委(党组)书记的考核,首先要看抓党建的实效,考核其他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权重。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党员干部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思想认识问题一时解决了,不等于永远解决。就像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一样,思想上的灰尘也要经常打扫,镜子要经常照,衣冠要随时正,有灰尘就要洗洗澡,出毛病就要治治病。思想建党就是要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加强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制度治党要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牛栏关不住猫,更关不住老虎!要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增强制度执行力,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民主集中制等优良传统,下大气力解决好影响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都要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不能搞假大空,不能随意化、平淡化,更不能娱乐化、庸俗化,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其真正起到教育改造提高党员、干部的作用。
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养成,规范权力行使,培育优良作风,使各级干部自觉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和规矩办事。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当前,社会关注“为官不易”“为官不为”的问题,中央一再要求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如果组织上管得严一点、群众监督多一点就感到受不了,就要“为官不易”,那是境界不高、不负责任的表现。
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不正之风离我们越远,群众就会离我们越近。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这些年,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群众路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各级干部要带头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努力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紧紧盯住作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及时跟进相应的对策措施,做到掌握情况不迟钝、解决问题不拖延、化解矛盾不积压,谁以身试法就要坚决纠正和查处。从解决“四风”问题延伸开去,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加强治本工作,使党的作风全面纯洁起来。
严明党的纪律。“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对于一个党员,纪律是高压线;对于一个政党,纪律是生命线。严明党的纪律就是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党的各级组织要积极探索纪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的途径,多做提提领子、扯扯袖子的工作,使党员、干部真正懂得,党的纪律是全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严格遵守和坚决维护纪律是做合格党员、干部的基本条件。做到遵守纪律人人平等,执行纪律没有例外。
发挥人民监督作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要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各级干部要多沉下身子、走近群众,就从严治党问题多向群众请教,解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听意见多、围绕从严治党听意见少,请上来听意见多、走下去听意见少的倾向。畅通批评监督渠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意见是我们最好的镜子,只有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才能让“隐身人”无处藏身。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要交给群众评判;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有意见,应该欢迎他们批评指出。只要对从严治党有好处,就要积极采纳。
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随着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变化,影响从严治党的因素更加复杂。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研究管党治党实践,正确把握掩盖在纷繁表面现象后面的事物本质,深化对从严治党规律的认识。注重把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把总结自身经验和借鉴世界其他政党经验结合起来,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