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军队文职考试

2023年军队文职公共科目知识点梳理100个(二)

2023-01-29 11:34 湖北军队文职考试网 https://hb.huatu.com/湖北军队文职考试群 文章来源:湖北军队文职考试网

点击订阅
湖北华图
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考试,教师招聘信息

  2023年军队文职公共科目知识点梳理100个(二)

  空想社会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产生于16世纪初,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2.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点:

  他们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世间的祸害”,必须尽快代之以最好的社会制度。对资本主义旧制度进行了辛辣批判,有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3.空想社会主义的缺点: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

  1.诞生: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成功实践: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一般原则: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2)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3)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5)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6)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即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能否科学、正确预见未来。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体现在: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概括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此次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出席代表:国内各地的党组织和旅日的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出席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会议。陈独秀、李大钊两人均因事务繁忙未出席会议。

  国内的13名代表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受陈独秀派遣的包惠僧。

  这个队伍在前进过程中,也经历了分化和重新组合:有的始终坚持下来,成为党的领导人,如毛泽东、董必武;有的英勇牺牲了,如李汉俊、何叔衡、陈潭秋、邓恩铭;有的积劳成疾病逝了,如王尽美;有的中途离开党组织,如李达、刘仁静、包惠僧;有的成为党的叛徒,如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这次大会的主要历史贡献: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会议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分析,实际上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会议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提出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就制定出了党在当前阶段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

  2.会议指明了党的最高纲领: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又

  3.党的二大初步阐明了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任务和目标,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策略是组成各阶级的联合战线;革命的任务和目标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的统一;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上,毛泽东在发言中突出地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后来毛泽东又总结:“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这是从大革命失败教训中得出来的。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大革命从局部发展到全国,形势不断高涨,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党的队伍得到发展壮大,大革命高潮时党员数量达到近5.8万人。由于这时的党还处在幼年时期,缺乏应对复杂环境的政治经验,在革命大好形势下,对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注重对自己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培养。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相继叛变革命,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肆捕杀,北方奉系军阀张作霖也残酷杀害共产党人,使中国共产党遭受到惨重的损失和严重危机。正是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深刻地教育了党,只有拿起枪杆子,革命才有出路。

  我军的三湾改编

  1.背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军在向南转移途中,处境十分困难。自转兵南下以来,一路艰苦战斗,缺乏弹药,指挥员牺牲,伤员增多;连续行军,长途跋涉,有些人因为怕艰苦不辞而别;疟疾流行,病员增多,一些人掉了队。在江西萍乡芦溪又遭敌人伏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许多人情绪低落,不少人离队。部队中党的组织制度不健全,思想比较混乱,领导层内部发生了严重的问题。一些长官存在打骂士兵的旧军队习气,有的长官怕艰苦离队自寻出路。部队仅余千人,军纪松弛。有的团、营出现官多兵少、枪多人少的情况。这些问题不解决,部队的战斗力就无法保证,很难继续前进。

  2.时间地点: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江西永新三湾村。部队在村里住了5天。这是工农革命军自秋收起义以来第一次得到从容休整的机会。当晚,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部队现存问题及其解决的措施,决定对部队实行改编。

  3.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是:(一)整顿组织,将已不足千人的部队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一营、三营、特务连和军官队、卫生队。改编时,提出去留自愿,愿留则留,不愿留发给路费,希望他们继续革命。(二)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设党委,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党委讨论决定。部队由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这样就在军队中建立和健全了党的各级组织,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在部队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了工农革命军的无产阶级性质,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三)为清除从旧军队中沿袭下来的腐败制度和一切不良影响,在连以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代表士兵利益,又是党的助手,有权监督各级军官,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一种组织形式,对改造军队起了积极作用。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实行经济公开、由士兵管理伙食、官兵待遇平等。这进一步改善和密切了官兵关系。

  第一次国共合作

  1.背景

  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阶级人数较少,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正是从这种情况出发,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积极步骤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的建立。

  此时的孙中山因依靠军阀打军阀屡遭挫折,陷于苦闷。他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支新兴的、生机勃勃的革命力量,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对国共合作起了推动作用。

  2.经过

  (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党的三大正确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同时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2)党的三大后,国共合作步伐大大加快。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动员党员和革命青年加入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国民革命运动。1923年10月初,应孙中山邀请,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孙中山聘请他担任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后来聘为政治顾问。国民党改组很快进入施行阶段。

  (3)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国民党一大审议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新解释,即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强调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会后不久,孙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国民党一大的政治纲领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一大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等10人当选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部长林伯渠、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

  国民党一大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背景

  毛泽东思想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2.物质基础: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的增长。

  3.阶级条件: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4.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5.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

  1.时间:1921—1927,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国民革命时期。

  2.代表作:

  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1926年《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编辑:华图喻老师)

    2024年湖北军队文职笔试资料领取